年7月28日,在河南三门峡义马市毛沟路口一家老油坊里,今年55岁的郭辉正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,在一口大蒸锅前忙碌着。老郭的油坊开了有二十多年,由于他为人实在,榨油的手艺也好,不管是花生油还是菜籽油,他榨出来的油总是能得到乡亲们的赞扬,在方圆一二十里都颇有名气。
城市里吃的油,都是去超市里卖成桶的小包装油,在广大的河南乡村地区,吃油大多都是自己带上花生、油菜籽去油坊里榨。乡村里的油坊不少,可像老郭这种还冒烟的油坊不多,原来老郭这种榨油的工艺,是传统的老古法,在当地已经消失了三十多年。
老郭今天要榨的是菜籽油,大概有三百斤左右,菜籽在前一天已经拾掇干净了,现在要进炒锅炒一下。古法榨油有好几道工序,炒制算是第一步,炒的时候掌握好火候,全部炒完大约需要三个小时。
炒完的菜籽接下来要打粉,打粉之前要先放凉,这个过程也要持续一个半小时,然后才能进粉碎机粉碎。“刚炒完的菜籽必须放凉,再急都不行,不放凉会影响出油率。”老郭认真地说到。
用新式的榨油方法,根本都不用粉碎,菜籽倒进机器里,一个小时都能榨一百斤油出来。老郭这里也有新式的榨法,但他总是念念不忘三十多年前的那种老味道,所以就上马了新设备,用最慢、最麻烦的工艺去榨油,让老一辈的乡亲们也能再回味一下老味道。
磨成沙子一样的菜籽,被倒进这个方形的蒸锅里,蒸制是古法榨油的重要环节,并且要前后进行两次,每次都要蒸一个半小时以上。
把菜籽蒸到锅里,外面也来了要榨油的乡亲,老郭把这位乡亲带来的花生和菜籽放在磅上过秤,一般过完秤之后乡亲们都回家忙自己的活了,到了下午或者晚上来取油就可以,这种相互信任的乡情,让人感觉很温暖。
现在不是榨油的旺季,老郭说一年至少有三个时段比较忙,比如五六月份菜籽收获的时候,九十月份花生下来的时候,还有就是过年前的时候,特别是过年那个时段,油坊里天天排长队,家家户户都要榨上一二百斤,自己吃一部分,给城里的子女们带一部分。
蒸好的菜籽沙,用专用的袋子装好,这一锅大约装九个,然后一个个放进机器的圆筒里,放完一个再放一个铁片,直到把九个全部放进去,然后就开动液压机开始压榨了。
压榨这一步,在过去用的是木头工具,需要好几个棒劳力挥舞工具不停地撞击,才能把油饼里的油挤出来。如今工具都先进了,工艺还是老工艺,只不过用新设备替代了一些老设备。用这种工艺榨出来的是熟油,油体清亮金*,吃到嘴里清香不腻,跟普通的菜籽油区别很大。
经过两个小时的压榨,老郭把油饼取出来,不过榨油的过程只进行了一半,他还要把油饼粉碎,然后再次入锅蒸制,等于把初榨的过程又进行了一遍,一般初榨能榨出百分之七十的油,第二次能榨出剩余的三成,这三百斤菜籽也就出个不到一百斤油。
普通榨法的菜籽油,是六块钱一斤,老郭用老式工艺榨的菜籽油,卖十五块钱一斤,这种榨法费工费时,前前后后要十八个小时,也意味着一天就能榨这一锅。油虽然贵上一倍,但每天来买或者榨的人也不少,也许是人们如今生活好了,都想吃好一点的油。摄影记录
张春光(图文乡土河南原创,剽窃必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