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北方官窑
官窑系统中有钧窑和定窑,北方民窑系统中也有钧窑和定窑。钧窑跟其他窑口相比,烧造比较简单。耀州窑需要用刀刻,刻需要技术,不是谁都能刻。但钧窑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。 民窑钧窑 钧窑烧造的范围非常广泛。钧窑
官窑系统中有钧窑和定窑,北方民窑系统中也有钧窑和定窑。钧窑跟其他窑口相比,烧造比较简单。耀州窑需要用刀刻,刻需要技术,不是谁都能刻。但钧窑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。
民窑钧窑
钧窑烧造的范围非常广泛。钧窑以河南禹县为中心,向四周蔓延,南至浙江。浙江发现了大量专门烧钧窑的窑址,烧的质量虽然不是很好,但一看也是钧窑。北边到山东、山西、内蒙古和东北地区,都发现不同程度的钧窑,它们的胎质完全不一样,有铁黑、深灰、褐*、咖啡,乃至白色,什么样的胎都有。可见钧窑在整个北方可以随意烧造。
钧窑使用的乳浊釉,遮盖力强,所以钧窑对胎体的要求不高,什么样的胎土都可以遮住。钧窑广泛生产,质量得不到保证,宋金元以来,它的质量一路下降。在北方广泛地区,民窑的钧瓷都是烧造碗和盘等大量民间用具。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样的东西,很多,也不是很贵。宫廷的钧窑大部分是用来陈设的,比如花盆、花觚,是为了看。
钧窑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是最高,清末民初的时候突然被提高,全社会都在找,民国发现钧窑窑址时都被哄抢。窑址里出现了大量残片,有挂红的,有不挂红的,所以当时出现了这样的话:“钧窑挂红,价值连城”、“家有万贯,不值钧瓷一片”。很多瓷片被人用来镶制腰带或钧瓷挂屏。
钧瓷的整个发展脉络,大致是颜色由红到蓝、由精致到粗糙的一个过程。元代以后,钧瓷上的红就彻底消失了。任何事物都有高峰期和低落期,这是一个规律。当我们知道这个规律是时候,就能很容易作出判断。
民窑定窑
定窑有官窑,但民窑也在大量使用。白瓷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。今天的人对白瓷没有感受,有时拿个黑碗倒有感受,觉得这个碗挺黑。可是在宋代,一个白碗给人的感受很强烈。白瓷一开始都是贵族使用,唐代都是皇上使的。
定窑孩儿枕是非常著名的文物,对陶瓷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孩儿枕,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有一件。造型非常漂亮生动,是定窑代表性产品。
定窑出现以后,类似定窑的产品就开始出现,也是仿制。当时仿制出来的瓷器不白,就叫“土定”,还有“粉定”、“南定”。所谓“南定”,就是南方仿的定窑,比如江西景德镇、安徽繁昌,都有白瓷出现。
定窑白瓷在北宋初期的烧造技术已经非常好了,有60多公分高的大瓶,有直径超过50多公分的大碗。定窑在北宋早期的装饰工艺复杂,雕花都是凸雕,要让花凸出来;北宋中期就变成阴刻了,工艺程序开始简化。但是作为一个外行,有时候没有分辨出这个简化的过程。这种提高效率、减少成本的过程,是隐藏起来的。一个凸雕的碗卖100块,一个阴刻的碗也卖100块,阴刻明显比凸雕要省工。但你根本没有发现偷了多少工,照样买。定窑到了金代以后,就是印花了,印花的效率更高。
民间的定窑也有其他品种,黑定、紫定、绿定,带刻花的,仿磁州窑系的,都出现过。紫定,不是今天的紫色,而是一种酱色,有点儿像赭石色。耀州窑也有类似的颜色,称之为“红耀州”。因为古代瓷器烧出红色太难了,但凡有点儿接近的,就愿意叫成红色,其实并不红。
清代开始大量仿制定窑,刻花的、印花的都有。20世纪80年代,收藏热兴起的时候,定窑大量开始仿制,而且仿得却来越逼真,导致很多人看到定窑不敢买。
今天的仿制,一定要模仿那个时期的韵味。可宋代人当时的人不是模仿,而是创作。当时的人君子坦荡荡,想怎么弄就怎么弄,那种随意的感觉别人模仿不出来。
宋代北方民窑的优良品种,大致都集中于北宋时期。这和当时的*治形态、*治格局有密切联系,不可分割。宋室南迁以后,北方被金统治。金的文化背景跟汉文化有差异,所以金代的北方民窑质量普遍下降,这是一个整体规律。
宋代北方民间陶瓷的一个中心特点,就是率真粗犷,生活气息浓郁。宋室南渡以后,中国陶瓷的格局才发生了变化。